近日,雅安雨城區(qū)第四小學3名小學生,大膽質疑專家的“蚯蚓再生定論”,經過8個月實驗,得出與專家不同的結論,此項科研成果獲省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一等獎和中科生物英才獎。昨(11)日,正在為即將舉行的第2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積極備戰(zhàn)的3名小學生表示,“爭取捧回國家級金獎。”
<--advertisement code begin<--advertisement code end郊區(qū)游 蚯蚓再生本領引疑
去年8月初,當時讀小學4年級的學生黃寧波團購網軒愷、孫振華、彭麗穎三人,利用科技課時間,結伴到郊區(qū)周公山進行考察。
來到半山腰處,見一爺爺正在挖地。一條蚯蚓被挖成了兩截?!袄蠣敔?,你把蚯蚓挖斷了,它肯定會死的,看它跳去跳來的樣子好痛!”老爺爺笑著說:“你們就不懂吧,蚯蚓斷成幾截,它就會長成幾條新蚯蚓呢?!彼麄冊趺匆膊幌嘈牛盒⌒◎球緯腥绱说脑偕绢I。
回到學校、上網查詢,抱括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在內的不少專家,對蚯蚓再生均有相關論述,認為蚯蚓再生能力強。
為實驗 3人喂養(yǎng)蚯蚓382條
“不管情況怎樣,我們就想試一試?!泵鎸<乙延械尿球驹偕ㄕ?,黃軒愷、孫振華、彭麗穎決定親自試驗。他們的想法得到李斌等老師的支持。
為保證有足夠數量的蚯蚓供實驗,他們在實驗過程中還兩次外出捉蚯蚓,蚯蚓數量達到了382條。3人在裝鞋盒上剪下一塊寬6cm、長45cm的白色硬紙板,畫上刻度,作為切蚯蚓的“手術臺”,買5張美工刀片,作為切蚯蚓用“手術刀”,并設計了標簽,準備了照相機、溫度計、記錄本、放大鏡、蚯蚓原生活地的土壤、搪瓷盅等工具。
去年9月13日下午,實驗正式開始。3名小學生挑選出60條又粗又長、色澤紅潤、活蹦亂跳的蚯蚓當試驗品。指導老師先試切3條后,3人把蚯蚓放到“手術臺”上,根據蚯蚓體長,按一定比例將蚯蚓切成兩段,有的切成3段,分別養(yǎng)在搪瓷盅內,貼上標簽,每天進行觀察和記錄。
獲好評 研究感動博士參與
通過對有頭有尾蚯蚓的觀察和記錄顯示,一個月后,有頭無尾的蚯蚓存活率為68.8%;有尾無頭部分存活率為65%;無頭無尾部分為零。3個月后,有頭無尾的蚯蚓存活率為31.3%,無頭有尾的部分存活率為10.4%。觀察發(fā)現,蚯蚓切斷后第一天,很少活動,第二天就有死亡,第三天后還活著的蚯蚓,其狀態(tài)穩(wěn)定,十天后切口基本愈合,三月后所有存活下來的蚯蚓仍未長出新頭新尾。
蚯蚓不能長出新頭新尾,這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下的結論,受設備所限,無法從其組織細胞結構進行剖析。正當3同學犯愁時,四川農業(yè)大學動科院彭西博士得知該研究課題后,主動當起“助手”,免費對存活下來的蚯蚓實施切片,并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存活蚯蚓的組織細胞結構進行科學分析,結果顯示無論有頭無尾還是有尾無頭的蚯蚓,均未發(fā)現再生現象。在省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上,3小學生的研究報告受到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段誠中等專家高度評價。 華西都市報 彭加權
<--function: content() parse end 0ms cost!